English

中报会否含“水分”

1999-07-22 来源:生活时报 周 到 我有话说

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含有“水分”,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话题。

上市公司的业绩可能是会有水分的。这是由会计政策的制订和取舍会有主观因素而引起的。现行会计政策为公司业绩的“伸缩”留有一定的余地。如:甲公司应收帐款计10000万元,帐龄分布完全均衡,即:1年内2500万元,1至2年2500万元,2至3年2500万元,3年以上2500万元。该公司主营业务利润5000万元。如果不考虑营业费用、财务费用等因素,那么,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可能有几种结果。如果坏帐上采用直接核销法,而当年公司又认为毋须核销坏帐,那么,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即为5000万元;如果采用备抵法,按期末余额3‰提取,则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5000-(10000×3‰)=4970万元;如果采用账龄法,1年以内的计提5%的坏账,1至2年的计提10%的坏账,2至3年的计提20%坏账,3年以上计提30%坏账,则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5000-(2500×5%+2500×10%+2500×20%+2500×30%)=3375万元。我们仅是举个例子。事实上,采用直接核销法,也有可能对当期营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;采用备抵法,提取比例也可以是4‰、5‰等;采用帐龄法,提取比例也可自行掌握。因此,尽管经营结果已经出来,但由于坏帐计提方法不同,管理费用的高低也随之不同,从而导致了营业利润会出现较大的差异。同理,其他会计政策的取舍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。当然,会计政策一经确定,不得随意更改,如要更改,需予说明。因此,会计政策的取舍又不是完全随意的。

虽然如此,企业仍得根据会计政策编制报表。会计政策“允许”业绩有“伸缩”,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,并非中国所独有。会计政策的制订,又是公正的,有关企业都得遵照执行。因此,从这一角度看,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按会计政策编制的财务报表,我们也不宜不近人理的指责。

笔者认为,1999年中报含有“水分”的情况会大幅减少,但不会完全杜绝。说不会杜绝,理由有两点。一是除进行中期分配、下半年实施配股、ST和PT公司外,其余公司中报都毋须审计。由于不须会计师事务所“把关”,个别公司在编制中报时,可能会有一些超出会计政策允许范围的“动作”。1998年,“中报开年报玩笑”的公司例子不是没有。二是虽经审计,但上市公司仍“固执己见”。由于公布的财务数据和指标最后由上市公司说了算,注册会计师至多也只能说说而已,奈何它不得。从以往的情况看,上市公司“固执己见”,往往理由不充分,亦即使财务报表含有“水分”。但总体看,由于现行会计政策较以往又严厉了一些,特别是《证券法》对虚假记载的制裁规定,“假报表”恐将大为收敛。因此,今年中报的公信力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